參航師生在甲板上作業(yè)。學校供圖
當大年初一的曙光悄然灑向渤海灣,一面五星紅旗在“中山大學極地”號的桅桿上,緩緩升起。
寒風凜冽,冰天雪地間,那抹鮮艷的紅色如同一簇火焰,點亮了這片被白色與藍色籠罩的冰冷世界。在這片遙遠而寂靜的海域,這抹紅色,成為中山大學教授時小松帶領科考團隊在船上度過春節(jié)的強大信念支撐。
30多名參航師生站在甲板上,望著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心中涌起的不僅是對祖國的無限眷戀,更是對使命的堅定執(zhí)著。
這次科考是來自國家的需要。作為全球氣候系統(tǒng)中的關鍵區(qū)域之一,北極正在發(fā)生快速變化,而這將對我國氣候產生哪些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更多渤海冬季海冰高密集度冰區(qū)的綜合觀測數(shù)據(jù)。
“中山大學極地”號是我國高校首艘極地破冰科考船,具備極地全海深科考能力。有了“金剛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下,中山大學牽頭組織開展了渤海冬季冰—海系統(tǒng)關鍵過程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重大科學考察。
春節(jié)期間,渤海區(qū)域的海冰達到了一年中最密集的時刻,冰層厚實,冰面廣袤。這正是開展綜合調研的好時機。
時小松望著窗外紛飛的大雪,心中五味雜陳。他何嘗不想在春節(jié)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與親人圍坐一堂。“但不能再等了!”時小松語氣急促地說,近年來,北極氣候變化明顯,尤其是在2023年,北極經歷了120多年來的最暖夏季,“大家都有緊迫感,決心搶抓時機,參航盡快開展此次調研”。
1月4日,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科考船從廣州南沙起航,前往渤海冰區(qū)。從珠江口的波濤到渤海的冰海,科考師生們精心規(guī)劃了30多個走航站位,一路向北,逐冰而行。
借助“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科考船強大的破冰能力,30多名參航師生首次深入遼東灣海冰發(fā)育地區(qū),進行持續(xù)觀測。
在渤海灣的30多個科考站位上,他們在冰冷的海面上忙碌著,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學探索。他們測量溫度、鹽度,捕捉葉綠素a的微光,記錄濁度的變化,感知溶解氧的呼吸。為更深入地了解這片海域,他們還布放了兩個長期觀測潛標。
由于時機難得,作業(yè)時間很緊張,大家爭分奪秒地工作,有時通宵作業(yè)。雖然很辛苦,但豐碩的收獲還是讓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教授程曉很有成就感:“我們已采集了210份海洋化學樣品,以及756份海洋生物樣品。還有很多相關數(shù)據(jù)樣品,我們返航后將開展進一步分析?!?/p>
在程曉眼中,這些辛苦采集來的數(shù)據(jù)和樣品,就像是一個個藏著秘密的寶藏。程曉笑著說:“渤海就像是北極變化的一個‘前哨站’。我們通過研究渤海,可以更好地理解北極變化如何影響我國氣候?!?/p>
為捕捉更多元、更豐富的數(shù)據(jù),科考隊在這片被冰雪覆蓋的渤海灣,開啟了科研設備的海試之旅。
“此次科考,不僅僅是一艘科考船在孤軍奮戰(zhàn)?!背虝詭ьI團隊將多種高科技手段緊密結合起來。衛(wèi)星在高空中俯瞰,無人機在低空穿梭,而科考船則在海面上破冰前行,它們從不同的高度、角度,聯(lián)合開展著海冰同步觀測。“這是我們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緯度的海冰區(qū),進行同步觀測。”程曉聲音中帶著自豪。
在這場跨越冰海的科學探索中,科考隊為開展好船岸協(xié)同觀測,一路攻堅克難??瓶缄犠坑谐尚У奶剿?,不但有助于服務遼東灣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而且為我國不斷完善北極空天冰海立體觀測技術與裝備體系,積累了很多實戰(zhàn)經驗。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06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