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翻開施一公院士的《自我突圍》,我一次次陶醉于施公字里行間科學家的理性與詩人的浪漫。
本書的第一章節(jié)提出,一個人生活的時代塑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承載了一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的確,一路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進入教育職場的“順暢”線性生命歷程,一定程度上“剝奪”著我對其他領域的認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著我的認知。在《半百知天命》這篇文章里,施一公將50歲創(chuàng)辦西湖大學視為“人生最瘋狂冒險的開始”。施公用一片赤誠把西湖大學的設想以及開創(chuàng)之初的艱辛描繪得如詩般浪漫,更讓我醍醐灌頂?shù)氖?,在科學家眼里,衰老不是衰變的起點,而是經驗與激情的最佳結合點。這種認知像一把魔法鑰匙,解開了我內心對年歲增長、記憶衰退、中年危機的焦慮鎖鏈。
當45歲的我一度被“35歲焦慮”“內卷乏力”的困局捆綁,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年齡倒計時”“被AI取代”的恐慌,50歲的施公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生命的能量峰值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時間坐標。當他因對干擾學術評價的現(xiàn)象提出批評而陷入輿論和爭議的旋渦時,他表現(xiàn)出來的是凜然赤膽,“崢嶸歲月,無懼風流”;創(chuàng)辦西湖大學時,他帶領團隊在臨時板房辦公,這種近乎瘋狂“再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比20歲的魯莽更顯珍貴,也更加讓人向往和敬佩。這讓我想起重學駕駛時愛人常常嘮叨的一句話:“中年人的學習能力和反應速度確實比不過年輕人,但我們調整心態(tài)、修正錯誤的能力卻更強。”
年齡焦慮的本質是對生命潛能和可能性的誤判,而在精神層面,不斷提升和拓寬認知才是真正的“抗衰老劑”。這種能力不會隨時間衰減,反而會在歷練和積累中不斷增強,最終成為抵抗衰老恐慌的精神鎧甲。我在想,我的50歲生命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圖譜呢?
我曾經有過開車誤踩油門導致撞擊的恐怖經歷,面部被彈起的安全氣囊襲擊的刺痛成為我揮之不去的噩夢,并發(fā)誓“此生再也不駕車”。2023年的暑假,我在愛人的陪伴和耐心指導下重新坐上了駕駛座。于我而言,這種突破不是魯莽的對抗,而是與恐懼建立新的鏈接,是一路爬坡過坎、翻山越嶺的自我重生。正如施公在書中所說:“真正的勇氣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明知道恐懼所在仍選擇前行。”
在西湖大學的創(chuàng)辦紀實中,最動人的不是白手起家的艱辛,而是那群平均年齡45歲的科學家眼中跳動著的青春熱火。這讓我想起重獲駕駛自由的那個清晨,后視鏡里瞥見的白發(fā)在朝陽下泛著銀光,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生命的突圍從來不是戰(zhàn)勝什么,而是永遠有一顆隨時可以與生命中的各種狀態(tài)達成動態(tài)平衡的恬淡之心。
合上書,窗外已夜色闌珊。感謝施公,他用科學家的嚴謹與詩人的浪漫,為我在書頁間搭建起一座連通恐懼與勇氣的橋梁,這座橋的基石不是鋼筋水泥,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征服多少恐懼,而在于學會與各種生命狀態(tài)共舞。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讓我再一次翻開了“自己”這本書,思考如何書寫屬于自己的突圍史詩。
?。ㄗ髡邌挝唬汉幽鲜∴嵵菔胸斮Q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