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金聲,弦歌不輟;百廿京師,教育興邦。
弘道崇德,余味雋永。一百二十載,風雨兼程,師者傳承不休。這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校訓精神的浸潤,更是“盛德勵耘,上善樂育”獨特氣質的傳承,是“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卻在生平”的教誨……流淌于課堂內外,熔鑄于學子們的靈魂血脈之中。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耕耘。木鐸聲聲,北師大人始終將校訓精神寫在心頭,將無悔奉獻寫進心間。他們用知識托舉起億萬學子的明天,書寫與時代同步伐的教育篇章,歌頌與人民齊奮進的教師禮贊。
百廿師大 弘教興邦
“讓今日的師者也能高舉師道的火炬,把所學所思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傳遞到更遠的將來?!苯眨陔娪啊稛o負今日》首映式上,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梁振華道出心聲。
電影回望了師大百余年光輝歷程。梁啟超、黎錦熙、啟功等一代代師者的“今日”,組成了一曲師道傳承的激蕩長歌。
記憶拉回師大那段悠悠歲月——
“為中國平民教育之首創(chuàng),開現代平民學校之先河”“讓中國的百姓有書讀、讓中國的平民受教育”的聲聲口號,振聾發(fā)聵。
一部北師大校史,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尋求教育興邦的生動記錄,也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歷經世紀風雨的發(fā)展縮影。
辦理學堂,首重師范。1902年,管學大臣張百熙受命重建京師大學堂,強調“欲求教員,首重師范”,創(chuàng)設師范館并于當年開學,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由此肇始。
上世紀20年代,學校由高師升格為師大,首任校長范源廉把中國傳統的“師道”責任賦予師大師生,自此師大人把“振立師道”擔在肩上。
平津淪陷、舉國抗戰(zhàn)之時,師大參與組建西北聯合大學,飄搖輾轉西遷陜甘,為高等師范教育事業(yè)延續(xù)火種。
從山河破碎的舊中國到改天換地的新中國,弘文勵教的師道精神在櫛風沐雨中薪火相傳。
率先制定大學章程、率先選派師范留學生、率先創(chuàng)編國語教科書;率先開辦教育研究科、授予教育學士學位;率先創(chuàng)辦數理刊物、建立心理學實驗室、在全國推廣教育技術;倡導并推動設立教師節(jié);首批承擔全國中小學課標研制、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參與制定教育法律法規(guī)體系,教師專業(yè)標準……
百余年間,從教育救國到教育強國,北師大一直使命在肩。
在中國師范教育方陣里,北師大始終是排頭兵。120年來,北師大秉持“開先河”“作表率”的理念,為國家輸送了30多萬名各級各類優(yōu)秀人才,特別是培養(yǎng)了20多萬名高素質優(yōu)秀教師。
邁入新時代,北師大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構想。學校著力構建“高原支撐、高峰引領”的學科發(fā)展體系,鑄就中國教師教育的“珠穆朗瑪峰”。
著眼教育“未來時”,北師大立足改革開放前沿地,輻射粵港澳大灣區(qū),以珠海校區(qū)為試驗田探索“學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為全國提供新時代教育改革開放的高校樣本,向世界貢獻卓越教師和拔尖人才培養(yǎng)的中國智慧。
桃李不言 滋蘭樹蕙
1983年,北師大老校長王梓坤聯合諸位名師倡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尊師重教月的活動”。1985年,全國人大將9月10日定為“教師節(jié)”,屬于我國萬千人民教師的節(jié)日從此誕生。首屆教師節(jié)慶祝大會師大學子自發(fā)打出標語——“教師萬歲”!
2014年第30個教師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范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fā)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為師者,立德為先。
“作為‘四有’好老師的首倡地,北師大肩負著培養(yǎng)追夢人和筑夢人的雙重任務,責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榮。面向未來,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培養(yǎng)‘四有’好老師的核心使命,堅定培養(yǎng)教育家和學術大師的信心和決心,建立健全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匯聚一支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教師隊伍。”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馬駿說。
學校特別注重校訓精神所強調的知行合一,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緊密結合,打造“身邊的思政課”和“行走在祖國大地上的思政課”。
“時代楷?!?、北師大優(yōu)秀校友黃文秀曾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啟功教師獎”尋訪調研,作為志愿者赴海南、廣西兩地深度采訪了3位鄉(xiāng)村老師,這次實踐讓她對家鄉(xiāng)山區(qū)的貧困狀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堅定了她返鄉(xiāng)的決心。
為師者,修身處世。
“王寧先生雖已年過八十,仍然極其勤奮敬業(yè),工作到夜里兩三點是經常的事。她自己非常有理想,有目標,就是要繼承老一輩的學術傳統,振興中國學術?!庇杀本煼洞髮W資深教授王寧領銜的“古代漢語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成員李國英教授這樣評價他的老師。“只要一想起老師書房那扇亮著燈的窗,就能讓我疲憊的身軀重新注滿力量?!眻F隊成員孟琢老師說。
從深入莽莽林海16載、累計行程10萬公里,只為鋪就虎豹回歸之路的虎豹研究團隊,到走進“世界屋脊之屋脊”,在無人區(qū)開展土壤侵蝕研究的青藏科考團隊,再到觀天習文、步履不停,為恒星把脈、追逐千分之一秒閃光的北師大“追星人”……他們潛心堅守在教學科研一線,服務國家戰(zhàn)略、勇攀科學高峰,成為激勵學子們治學修身的巨大動力。
為師者,兼濟天下。
“木鐸金聲的洗禮,朗朗校訓的浸潤,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有了兼濟天下的氣魄,而非為一蔬一飯茍且?!边@是2018屆本科生張慧在畢業(yè)典禮上的感言。4年,跨越5個省份,6次支教,近200個日夜,張慧在一次次支教實踐中堅定了為中國而教的信念。
在北京師范大學等14家名師領航工程培養(yǎng)基地以及全國各地48個名師工作室的支持下,滇西支教團隊的教師們開展教育幫扶行動,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推動當地教師整體發(fā)展。
他們將師者的精誠和大愛灑向邊疆,將青春綻放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莘莘學子 明日之師
北師大首屆公費師范生珠曲來自雪域高原,2011年畢業(yè)后,他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踏上了回鄉(xiāng)的道路。海拔4900多米的阿里鄉(xiāng)村小學是珠曲返鄉(xiāng)后的第一站。如今,十年磨一劍,珠曲依舊站在他熱愛的三尺講臺上,在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任教,只為了“讓這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
“如果我能像我的老師巴達爾一樣受家鄉(xiāng)牧民的喜歡,就幸福了;如果能跟他一樣培養(yǎng)出一兩個或者兩三個從牧區(qū)出來的孩子,讓他們畢業(yè)后也能回到牧區(qū),那牧區(qū)的教育就更有希望了?!边@是珠曲對“幸?!钡亩x。2007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在部屬師范大學中實行師范生公費教育,開啟了師范教育的新篇章。
以今日之學成就明日之師。15年間,從北師大畢業(yè)的師范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將家國大計、良師重任擔在肩上,書寫無悔青春。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表示,教師教育是學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立足師范院校根本職責,完善多學科支撐教師教育的體制機制,大力培養(yǎng)樂教適教善教的“四有”好老師;要將“四有”要求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校訓精神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領域、全過程,讓北師大學子內心種下“大國良師”的種子。
在當前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新階段,北師大敢于先行先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教師定向培養(yǎng)和精準培訓的要求,按照“培養(yǎng)一批、輸送一批、提升一批”的總體思路,整合教師教育優(yōu)質資源,探索實施“強師工程”,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教育強國建設提出北師大方案。
2020年,北師大首設“志遠計劃”,按照“省來縣去”原則,面向當時52個未摘帽貧困縣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業(yè)師范生。
2021年,教育部啟動“優(yōu)師計劃”,學校在成功試點基礎上將“志遠計劃”并入“優(yōu)師計劃”,逐步擴展招生范圍至832個脫貧縣所在省份,并擴大招生規(guī)模,加大對縣域師資的補充力度。
“父母為了家庭生計,踏上漫漫務工道路,而我成了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之一。在我看來是人生成長的一種缺失,但是有這樣一群人呵護我們、教導我們、關注我們——老師。”北京師范大學首屆“優(yōu)師計劃”師范生熊國錦由此在心里種下一顆“教師夢”種子,“希望我能像我的老師一樣做更多山里孩子的引路人。‘優(yōu)師計劃’很好地將我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既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能實現投身到祖國基礎教育一線,扎根家鄉(xiāng)教育的理想!”
強師不止于此,北師大應時而為,開拓教師成長新途徑。
積極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的“立交橋”,通過“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各類項目,累計培訓教師、校長、園長及其他教育管理人員等70余萬人次。建成“強師在線”基礎教育教師成長公益平臺,面向832個脫貧縣及全國教師免費開放,現已覆蓋28個省份40余萬名教師。啟動實施“百千萬”計劃,力爭在5年內,聯合縣域政府、聯動社會各界力量,以“百縣”“千校”“萬師”為目標,遴選共建百個“強師工程”項目縣,攜手打造千所“立足鄉(xiāng)土、特色突出”的項目校,培育萬名“四有”好老師,助力中西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千秋育人薪火相傳,百廿恰是風華正茂。站在第三個甲子的新起點上,北京師范大學踔厲奮發(fā),必將在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