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政策的引導下,人工智能教育蓬勃發(fā)展。隨著《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發(fā)布,科學規(guī)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迎來新的任務。學校是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2024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了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標任務。在基礎教育領域,以課堂主渠道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提升青少年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現(xiàn)狀和研究前沿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不僅是培養(yǎng)新時代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國家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明確人工智能課程內涵
人工智能課程的核心概念在學界沒有統(tǒng)一、清晰的界定。特別在基礎教育階段,有些學校將科技教育、程序設計、機器人競賽、創(chuàng)客活動、3D打印、教育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都冠以人工智能課程之名,容易導致教育目標模糊。另外,在現(xiàn)實教學中將大學的課程內容照搬到中小學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在沒有相應數(shù)學基礎的條件下,把復雜的算法硬灌給學生,教學效果不佳;還有些課堂教學雖然活動很豐富,學生參與很積極,但是學生實際收獲卻非常有限。由于人們對人工智能教育的內涵、外延沒有清晰、統(tǒng)一的認識,這些活動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難以嚴格、準確地把握。因此,學校在開設人工智能課程時,首先要深入探討并明確學生應該學習哪些內容,人工智能課程的最佳形態(tài)是什么。
事實上,人工智能課程與現(xiàn)有的信息科技教育、編程教育、智能機器人教育、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既有關聯(lián)、交叉,又在教育目標、學習形式上差距較大。根據(jù)《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關于人工智能概念的表述,人工智能課程應主要包括中小學校里開設的關于研究、解釋和模擬人類智能、智能行為及其規(guī)律的內容。課程主要內容指向智能機器所執(zhí)行的與人類智能有關的功能,如學習、感知、思考、理解、識別、規(guī)劃、推理、決策、抽象、創(chuàng)造和問題求解等;涉及的具體技術應用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動作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自動翻譯、增強現(xiàn)實、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課程形態(tài)包括學校獨立開設的校本課程,或者是信息科技(含信息技術)課程中設置的相關模塊或主題,也可以是融合了不同學科知識的跨學科綜合課程。不包含以上人工智能核心內容的編程、創(chuàng)客、STEM、學科競賽等科技活動不應進入人工智能課程教學之列,而應該專注于發(fā)揮這些科技活動原有的育人價值。
理清人工智能課程與國家課程關系
目前,人工智能課程不是國家義務教育和高中課程方案中設置的獨立課程,人工智能教育內容與信息科技課程內容存在不可避免的交叉。
在高中階段,《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設置了“人工智能初步”選修模塊,內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礎”“簡單人工智能應用模塊開發(f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三部分,要求學生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會利用開源人工智能應用框架,搭建簡單智能系統(tǒng);了解人工智能的新進展、新應用(如機器學習、自動翻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并能適當運用在學習和生活中;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程,能客觀認識智能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在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初中學段設置了“人工智能與智慧社會”部分。課程內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常見應用”“人工智能的實現(xiàn)方式”“智慧社會下人工智能的倫理、安全與發(fā)展”三部分,介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術語,讓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特點、優(yōu)勢和能力邊界,知道人工智能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發(fā)展人工智能應遵循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要求學生認識和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知道人工智能發(fā)展必須遵循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也能認識到智慧社會這一新型社會形態(tài)下的新機遇與新挑戰(zhàn)。
因此,人工智能課程需要以相關國家課程為基礎,作為信息科技課程等國家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以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形態(tài)開展。一方面,人工智能課程可通過系統(tǒng)化的課程、活動和實踐,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倫理安全和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應多維度開發(fā)人工智能教育的解決方案、課程內容、技術產(chǎn)品,鼓勵區(qū)域及學校結合自身優(yōu)勢開發(fā)特色課程,多角度、多途徑實現(xiàn)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價值。
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課程體系
信息科技(含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國家課程,是開展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基本要求和簡便方式,但由于全國范圍內,各地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育發(fā)展還不均衡,其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還未得到充分重視,在國家課程中落實人工智能教育內容存在難度。其中,信息科技課時數(shù)量少且不能得到保障,是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教育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的重要原因。就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而言,其中人工智能內容屬于選修,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得比較有限?!镀胀ǜ咧行畔⒓夹g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設定的高中必修模塊內容應在72課時內完成,而課程方案只安排54課時,教學目標難以達成,人工智能課程及其他選修模塊開設難以保障。就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而言,信息科技課程只在三至八年級設置獨立課時,“人工智能與智慧社會”模塊沒有課時保證,在多數(shù)地區(qū)沒有配置專門課時,與之配套的教材、教學裝備、教學平臺等教學資源也嚴重不足,課程目標的落實存在很大困難。
對此,一方面,需加強信息科技國家課程建設。在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是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手段。以信息科技國家課程為主要載體,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應用體驗、知識原理、社會倫理及法律道德規(guī)范教育,滿足普通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最基本需求,是最為可行且高效的方式。因此,要加強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應首先加強信息技術與信息科技國家課程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大力加強對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國家課程實施的支持力度,解決課時、師資、資源、評價等方面長期存在的問題,在政策、資金、制度等方面給予保障。
另一方面,應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人工智能課程內容。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應分為通用基礎課程、地方及學校特色拓展課程和高階創(chuàng)新課程三個層次。基礎課程應以培養(yǎng)學生智能素養(yǎng)為目標,課程內容設計應符合普通學生認知規(guī)律。如小學低年級以“AI小助手”體驗項目為主,學習語音識別、圖像分類等基礎技術;初中階段依托信息科技課程,開展智能氣象站、校園能耗優(yōu)化等跨學科項目;高中階段則引入開源框架,指導學生開發(fā)簡易AI應用。教學方式應通過活動過程趣味化、活動設計精細化、思維過程可視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例如,按照2024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精神,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實施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在所有年級開設人工智能課程。該方案計劃在未來3年內,構建多層次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常態(tài)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體系、泛在化人工智能教育支撐體系、多渠道人工智能教育師資體系、立體化人工智能教育應用體系和多維度人工智能教育推廣體系。
加強人工智能課程師資與能力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人工智能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承擔人工智能課程教學任務的主體是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他們在學校日常工作中承擔了大量事務性工作、技術服務性工作,教學業(yè)務學習時間精力不夠,工作成就感不強,隊伍不穩(wěn)定。人工智能處在信息科技發(fā)展的最前沿,一線教師普遍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學習。面對人工智能、大模型帶來的挑戰(zhàn),教師需要積極接受與適應,通過系統(tǒng)培訓,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內帶來的潛在優(yōu)勢。
在2024年面向北京市全市中小學校的調研中,信息科技骨干教師對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實施的建議有360多條。經(jīng)過詞頻統(tǒng)計分析,教師對推進課程最關注的關鍵詞首先是“培訓”,其次才是課程、設備等支持。可見,培訓是人工智能課程的首要需求。
因此,建設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應把開展人工智能師資培訓作為基礎,可配合各學科教師人工智能應用實訓,設立專項,結合日常教研活動,開展信息技術、信息科技教師人工智能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培訓,提高人工智能課程師資水平。鼓勵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及科技企業(yè)為培訓提供資源。培訓內容應包括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程、基本原理、常見算法等基本知識;掌握相關教學方法,熟練運用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掌握常用編程工具的使用、機器人搭建與編程、智能硬件的操作。培訓時間安排可以將短期集中培訓和長期分散培訓相結合,短期集中培訓用于系統(tǒng)傳授知識和技能,長期分散培訓可以通過線上交流、定期研討等方式進行。培訓導師可邀請高校的人工智能專家、學者和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一線教師。培訓方式包括講座與理論學習、成功案例分析、實踐操作、小組討論與合作、觀摩與反思等。
另外,搭建研究平臺,建立區(qū)域性的中小學人工智能課題研究交流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和經(jīng)驗交流,開展專項成果征集評選,對在人工智能課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學校和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也是推進人工智能課程實施的重要舉措。此外,整合高校和企業(yè)資源,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合作,為中小學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同時鼓勵相關科技企業(yè)為教師研究提供實踐場地和設備,也可以拓展人工智能課程師資培訓資源來源。
構建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是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最重要的途徑。在多年探索實踐中,人工智能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問題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還需加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支持力度。鼓勵學校、教師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課程教學研究,在各級規(guī)劃課題和數(shù)字教育立項課題中增加人工智能課程選題,為中小學人工智能課題研究項目的立項、審批及研究實施提供便利。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信息技術教研室主任)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