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王志勇)近日,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聯合組建“邊鏈未來”師生暑期社會實踐,深入與越南接壤的廣西自治區(qū)憑祥市及東興市的重點區(qū)域,開展了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調研。
此次調研以“數字化技術應用與邊貿發(fā)展和邊民收入提升”為主題,聚焦數字技術在邊境貿易場景落地、邊民技能賦能及增收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在憑祥,隊員們穿梭于弄懷、浦寨、友誼關、卡鳳村的邊貿點,蹲點記錄通關流程,探訪跨境貿易的真實情況;在東興,他們深入口岸、互市貿易區(qū),與中越商戶、物流從業(yè)者、管理者進行多輪訪談。五天時間,實踐隊實地走訪6個關鍵社區(qū)和村落,收集有效問卷500余份,完成深度入戶訪談100多戶,累計行程超800公里。
5天的邊境行走,丈量的是土地,沉淀的是思考。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茍軼深有感觸:“我和隊員們穿行于大街小巷,通過問卷了解民眾的心聲與經歷,我們了解到這片土地的經濟現狀、當地民眾面臨的困境。”廈門大學博士研究生萬三瑜表示:“這趟邊關之行,讓書本上的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中變得鮮活。我們帶走的不僅是調研數據,更是數字技術助力邊境增收、聯通世界的生動故事。”
據了解,調研團隊將把成果轉化為學術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專報以及可復制的 “邊民增收”實踐案例,為地方政府制定邊貿政策和數字基建規(guī)劃提供參考依據。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