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教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學生掌握可靠方法和工具的手段,使其能夠在日益復雜多變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自信前行。
當前,那些易于教授和測試的知識技能,往往也最容易被數字化和自動化替代。過去,我們擅長培養(yǎng)“二流機器人”,他們只會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但在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深入思考,人生而為人的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
作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成立30周年慶?;顒由习l(fā)表主旨演講(供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未來教育的關鍵在于:將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認知能力、社交與情感技能及價值觀結合起來。
當然,掌握先進的知識依舊十分重要,但教育成功的關鍵已不再是復現已知的知識,而是能夠在新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這些知識并能舉一反三。簡而言之,這個世界不再僅僅因為你掌握的知識而給予回報(畢竟百度和ChatGPT已無所不知),而是更加看重如何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
比起單純記住特定的公式、名稱或地點,深層理解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即能否像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樣思考問題。例如,學習歷史不再主要是記住年代、人物和地名,而是要能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能否理解社會敘事如何形成、發(fā)展和進步,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解體。又如,現在,我們在數學教育中花費了大量時間教會學生計算指數函數,但很少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內涵。
如今,相比信息質量,新聞的病毒式傳播速度往往更加重要。一些“感覺正確”但沒有事實依據的斷言,也越來越容易被人們當作事實接受。算法會根據人們的觀點傾向,將具有相同看法的人劃分到一起,在社交媒體上形成“回音壁”效應,放大了觀點的“聲量”,進而將我們與可能改變原有觀點的發(fā)散性思維和相反論述相隔絕。是社交媒體的設計原則,而非算法設計的缺陷,造成了這些“虛擬泡沫”的產生,讓我們的觀點變得同質化,使我們的社會兩極分化。
我們正身處一個注意力稀缺但信息過剩的數字化時代。任何不是為網絡時代而生的事物都將在其壓力下分崩離析。這不僅與技術有關,也將對我們的課程和教學方法產生影響。
身為一名科學家,看到當前的科學教學方法像宗教傳教布道一樣,我深感痛心。現在的教學是先給學生灌輸科學理論,然后讓他們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實踐這些理論,最后測試他們是否記住了所學的答案。這與自然科學幾乎毫不相干??茖W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質疑已知”,而非“復現已知”。
一方面,學校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先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再訓練學生解決這些零碎的小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的價值創(chuàng)造往往來自于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把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觀點聯系起來,并將可能產生創(chuàng)新的觀點進行串聯。這要求人們能夠熟悉并熟練運用其他領域的知識。
另一方面,現在學校里的學生通常是獨立學習的個體,并在每學年結束時接受對個人成績的評測。然而,隨著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增加,我們需要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合作者和協調者。
與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認知、社交及情感能力,需要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教學策略和更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是我們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zhàn)。如果教學只是傳授“預制好”的知識,則對教師的質量要求相對較低。而在教師質量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會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并采用工業(yè)化的工作組織方式以獲得預期的教學結果。然而,未來的挑戰(zhàn)在于,教學工作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掌握前沿知識,還要求他們能在協作的同時能高度專業(yè)自主地開展教學工作。目前,在構建這種職業(yè)文化方面,中國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過去,傳統(tǒng)教育存在諸多割裂之處。如,按照學科劃分教師和教學內容;根據對未來職業(yè)前景的期望來區(qū)分學生;學校的設計往往是將學生封閉起來,與外部世界隔絕;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聯系,且學校之間也很少開展合作等。未來,教育需要更深度的融合,要加強學科之間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學校還要將學習與現實環(huán)境和當代問題緊密結合,并開放地擁抱各種豐富的資源。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應能夠持續(xù)創(chuàng)造合力,通過家校合作、校際聯動、校企協同等方式,積累專業(yè)、社會與文化資本,構建創(chuàng)新伙伴關系,跨越地理和社會鴻溝。
過去,學校是一座座“技術的孤島”。技術往往僅用于支持現有的教學實踐,而學生對技術的適應速度已遠遠超過學校。如今,教育亟須釋放技術潛能,突破傳統(tǒng)的學習范式,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將學習者與知識來源、創(chuàng)新應用以及其他學習者聯系起來。
隨著課堂中傳統(tǒng)規(guī)范性教育方式的地位不斷被動搖,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的作用亟待進一步強化。雖然政府可以制定教學方向和課程目標,但仍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改變其教學體系,以及政府更有效地賦能和支持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同時,我們還要改革教師間千差萬別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從過去的每位教師“各自為政”,轉變?yōu)楣餐褂玫玫叫袠I(yè)共識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教學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我們不能把追求自由當作特立獨行的理由,就像飛行員不能隨意變更飛機著陸方式一樣。因此,我們需要花費時間、經歷,以及通過人們的共同努力,找出在實際工作環(huán)境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并投入研究支持和協作推廣,使其得以傳播和普及,從而形成一種文化。
當前,每當課程與評價發(fā)生沖突,結果總是以評價優(yōu)先。也許我們在教育史上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將學習與評價一分為二?;仡櫄v史,我們都是在學徒制模式下進行學習,并根據能力進行評價。而當你犯了錯,會有人拍拍你的肩膀說:“嘿,這還不夠好,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但在教育工業(yè)化背景下,學生歷經多年的學習和積累,卻要通過一個高度人為設計和受限制的考試來檢驗,這就是導致教育和教學流于表面的原因所在。如今,我們擁有了將學習和評價相結合的技術工具,能夠提供即時反饋,可以提升學習效果、優(yōu)化教學質量、增強學校效能。(作者|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 系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教育政策特別顧問。本文根據作者在2024年12月8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成立30周年慶?;顒由习l(fā)表的主旨演講整理而成 翻譯|本刊記者 伍依然)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