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新時代賦予了高校勞動教育新的使命。高校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遵循,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路徑,不斷開拓勞動教育的新境界,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路徑指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眲趧咏逃堑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價值觀念、勞動情感認知、勞動精神狀態(tài)以及勞動能力水平。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審視
正確審視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推動高校勞動教育落地見效,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育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等具有深遠的意義。
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成效如何關系到黨的事業(yè)發(fā)展,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關系到后繼有人和長治久安。高校加強勞動教育能夠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勞動教育教學和課程思政建設中培育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高??梢酝ㄟ^增設勞動哲學、勞動教育學、勞動管理學、勞動法學等一系列“勞動+”學科課程,將勞動教育與學校已有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日常辛勤的勞動中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端正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形成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逐步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同時,在提升學生勞動獲得感的同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職業(yè)觀。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匯聚力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以全面實施‘時
代新人鑄魂工程’為牽引,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tài)”。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對于大學生健全的人格養(yǎng)成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強調綜合育人,而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有機相聯,并與其他“四育”相應發(fā)揮作用。以勞樹德,勞動教育傳遞著勞動價值和勞動精神,充分發(fā)揮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旗幟引領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形成精心鉆研、不斷追求卓越和甘于奉獻的精神;以勞增智,勞動教育不斷強化大學生對于勞動本質、內涵、意義等相關基本問題和相關職業(yè)專業(yè)知識的認知,夯實大學生的理論基礎,以便將其運用到具體的勞動實踐之中;以勞強體,勞動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磨礪學生的勞動意志,使學生在勞動中得到鍛煉;以勞育美,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加強對美好事物的直觀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在相輔相成中形成育人合力,協(xié)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促進大學生勞動精神養(yǎng)成,為營造勞動光榮社會風氣率先示范。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勞動光榮究其實質就是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內含的優(yōu)秀品質,是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強大精神支撐。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其勞動精神的養(yǎng)成對于社會風氣的影響遠勝于一般的社會群體,且具有示范作用。因此,高校加強勞動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廣泛宣傳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普及教育,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和勞動平等的價值觀念,讓他們懂得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進而培育和弘揚大學生的勞動精神,并激發(fā)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為營造勞動光榮、勞動美麗、勞動幸福、勞動偉大的良好社會風氣率先示范、凝聚共識。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基本遵循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取得成效,須形成宏觀的認知,遵循高等教育的工作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對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中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五育并舉”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育人實效,把牢勞動教育的正確方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更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須堅持的基本準則。立德樹人本質上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但其關鍵在于強調大學生“德”的培養(yǎng)?!傲⒌隆笔恰皹淙恕钡那疤岷完P鍵。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必須堅持以“立德”為基礎,要通過勞動教育培育大學生的勞動品德和勞動道德。具體來說,勞動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須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個層面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品格;第二個層面是優(yōu)化大學生知識結構,培養(yǎng)大學生勞動的基本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在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勞動能力。第三個層面是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培養(yǎng)個性鮮明的勞動專長,使大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蛹橙?。總之,高校勞動教育應當將大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放在首要的位置,切實貫徹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
堅持“五育并舉”教育理念。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積極構建多元協(xié)調的育人大格局,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fā)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堅持“五育并舉”,要確立勞動教育的學科地位,并處理好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關系,實現勞動教育的科學化發(fā)展?!拔逵弊鳛橐粋€育人系統(tǒng),既相互聯系又在育人中各有側重,“五育”之間相互滲透并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從而產生綜合效應,形成育人合力,實現人的主體性、自主性以及全方位系統(tǒng)發(fā)展。需要明確的是“五育”之間彼此不可替代。因此,高校勞動教育堅持“五育并舉”,形成育人共同體,將有利于增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契合新時代特征開展勞動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方面,勞動教育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要將對大學生生命本性的尊重和關愛作為起點,真正做到關愛大學生的生命個體。另一方面,勞動教育中要注重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育,要加強對大學生豐富的社會屬性和鮮明的個性培養(yǎng),不斷開展勞動生活教育和勞動專業(yè)技能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此外,勞動教育中要將對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觀照作為最終目標,既要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協(xié)調全面發(fā)展,也要堅持全面發(fā)展的持久性,實現大學生身心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路徑指向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落到實處,需要主動適應新時代新征程的形勢變化,與時俱進加強創(chuàng)新,通過內外部知識整合,探索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開拓勞動教育的新境界。
1.整合知識結構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實現全面育人
勞動教育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其內容包含著以文化知識為載體的間接經驗和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直接經驗。因此,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就需要整合相應的知識結構以提升教育成效。
基于知識內在結構進行內容整合。一是將符號表征層面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根據高校的課程安排,從中搜集整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予以整合。例如,在講授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典故和勞動傳說來講述中華民族的勞動精神等。又如,結合勞動教育的相關主題,將不同學科涉及勞動知識和勞動精神的有關內容整合增添至勞動教育課程之中,從基礎性層面完成勞動教育符號表征層面的內容整合。二是將邏輯形式層面的內容進行整合,從思維方式角度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例如,將勞動教育與數學中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等進行融合互補,舉辦機器人設計、城市設計等實踐活動。三是將意義層面的內容進行整合,緊抓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核,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基于外部經驗進行內容整合。勞動教育中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升、情感的培養(yǎng),皆需要大學生認知感悟和切身體會。一是從專題形式入手整合不同領域的勞動教育內容。可根據不同專題、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的特點,以學校勞動教育為主,分為學校、家庭和社會等部分,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身心沉浸其中,接受教育。二是從研究主題入手整合不同學科的勞動教育內容。將與勞動教育主題相近的學科安排結合授課,實現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全面提升,讓大學生全面參與,加強連貫性。三是從實踐形式入手整合不同方式的勞動教育內容。根據大學生的培養(yǎng)計劃和興趣,豐富勞動教育的主題,拓展勞動教育的空間,實現室內室外、校內校外的延伸,調動大學生參與積極性,通過教育實踐活動使其收獲一定的勞動體驗和勞動經驗。
2.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大學生勞動品德,做到以文化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充分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挖掘其內在教育價值,讓大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感受到勞動文化的魅力,從而感染、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培育和弘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勞動教育要扎根文化場域,要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辛勤勞動的良好品質。首先,積極創(chuàng)建勞動教育課堂情境,重視情境對于勞動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勞動行為的激發(fā)作用。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教學,通過相關的故事、圖片、視頻或事物,將大學生帶入具體的勞動教育情境中,讓其充分感受優(yōu)秀勞動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和自覺。其次,積極營造勞動教育校園環(huán)境,在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傳遞給大學生勞動信息,形成勞動認知。第一,學校要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建立勞動教育相關的社團或興趣小組,在與勞動相關的節(jié)日里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邀請勞動模范或者榜樣人物走進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以此營造勞動光榮的良好氛圍。第二,學校要完善校園勞動教育的設施。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通過開辟大學生勞動農場、開設勞動教育專用教室、建設勞動教育基地等,為勞動教育開展提供相應的物質支持。再次,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場所,讓大學生能身臨其境地了解勞動的發(fā)展歷史、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者的光榮和美麗。此外,高校還可以積極開發(fā)具有當地特色的勞動文化。例如,組織大學生參觀當地老字號商鋪或者邀請成功企業(yè)家講述創(chuàng)業(yè)歷程,以此弘揚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的勞動精神。第三,充分挖掘網絡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渠道,創(chuàng)建勞動教育主題網站,通過利用網絡自媒體平臺,積極傳播關于勞動模范、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生平事跡,使得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們的身心發(fā)展。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積極舉辦勞動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將文藝創(chuàng)作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視覺、聽覺、感覺等綜合感官的作用中汲取勞動文化的滋養(yǎng)。
3.使用先進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形式,推動數字轉型
伴隨著科技發(fā)展和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活動和交流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勞動教育不再禁錮于有限且封閉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格局中,外界對于勞動教育的片面認知也正在逐漸轉變。數字化、智能化對新時代的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更需要提升自主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新時代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應當借助科技發(fā)展,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數字化時代培養(yǎng)新時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服務。一是掌握先進技術,豐富高校勞動教育內容。例如,通過引進Scratch編程課程或者STEM課程、創(chuàng)客課程等開展勞動教育,既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又能夠培育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新思維。二是利用先進技術,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方式。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例如,通過引進虛擬仿真技術、虛擬勞動情境技術等,可以打破勞動教育的空間限制,為大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教育環(huán)境。此外,高校還可以創(chuàng)立勞動教育網絡教學平臺,將全國高校共享優(yōu)質的勞動教育資源分享給廣大師生,促進勞動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力求“活化”科技,精益求精,不斷探索,實現虛擬勞動與創(chuàng)造性勞動有機結合,促進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2&ZD00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2020SJZDA144)的研究成果,并獲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資助]
【作者:李前進 袁圣潔,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新時代發(fā)展研究院】
原載2023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bet39696.cc All Rights Reserved.